我们中国古语说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如果从小7岁之前不好好立规矩,养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,再改起来就比较困难了。对于一些“三天不打,上房揭瓦”的孩子,家长更是焦虑重重,还打不得、骂不得,直呼带娃伤不起!那么应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呢?
首先我们要知道,立规矩这件事并不是随性的,不受我们大人情绪的影响。不少父母管孩子是受情绪控制的??我们高兴了孩子干什么都可以、怎么样都可以,等我们生气了就开始给孩子立规矩了……
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,家长要避免将个人的情绪带入进来,否则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害怕、恐惧、愤恨和不满,而无法将焦点放在自己的行为和解决问题上,无法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,无法与父母合作。立规矩和惩罚最大的不同,就是立规矩时你和孩子之间是有联结的,焦点在事情的解决上。而惩罚的焦点则是在情绪上,是根据大人的感受而发生的,没有界定事情分类,这样即使惩罚过,也未必能加强孩子的界限感。
其次,立规矩一定要分清楚哪些事情在家庭中是零容忍的。提前界定出家庭的零容忍行为,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,规矩就容易确立了。比方说打人、咬人是不可以容忍的,如果出现,马上走到孩子身边,蹲下、平视、抓住孩子的胳膊,严肃地告诉ta不可以!然后将ta带到一个独立空间,告诉ta“你需要平静5分钟,之后我会带你回到伙伴中(或者回到客厅)”。孩子需要时间去接纳和消化这件事,这时即使孩子哭闹我们也要坚持住,这也是最难的部分。
如果是一般的问题,我们可以用协商讨论或安抚等方法,并不是事事都要立规矩,否则会限制孩子的思维与认知。
再次,立规矩时如果不小心界限不清楚走向了惩罚,那我们事后要和孩子修复关系,寻求和解。6岁之前的孩子非常容易原谅大人的过错,因为他们虽不会主动找我们和解,但如果发生冲突,他们在内心会比大人更渴望修复。
具体和解的过程,我们可以这样做:
1.表示歉意及道歉的原因;
2.道歉,说出“对不起”;
3.发出和解邀请;
4.下次发生同类问题能更理性地解决。
遵守这“和解四部曲”,那即使你惩罚了孩子,也同样能调整到“立规矩”这个层级。
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掺杂家长的情绪,混淆惩罚和立规矩,往往会适得其反。立规矩不仅需要父母将规矩事项先公布出来,而且在执行时要注意情绪的控制和言行的一致,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教养出一个自律、负责、勇于承担的孩子!
以上是BBunion早教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育儿知识,希望对宝爸宝妈们有所帮助!
参考来源:搜狐教育